网约车是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追求舒适度”的需求,从而迅速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脑海中能闪现的各种场景:雨雪天/上下班高峰时段/身处偏僻的地理位置/紧急情况……第一反应打开手机叫车软件,已经达成一种共识。
离网约车新规正式实施仅剩 2天的当口,网约车的命运是否能逆转?这个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在线支付、lbs 的 o2o 移动出行打车平台,是否还能继续造福于民?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进“网约车的世界”。从利益链中涉及的移动出行平台、司机与乘客、传统出租车行业、新媒体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
仅3个月,共享经济风吹起的猪落地了
“你看到网约车新政了吗?”
“有户口的,有本地车牌,开的都是2.0l或者1.8t以上排量的车,这条件,平时介绍对象都不好碰,现在给你筛好了。”新政与否,涨价都势在必行此举将导致:
1)车辆供给骤减。2)司机大幅减少。3)网约车车费翻倍。4)出行效率大幅降低。
移动出行平台前期都是靠烧钱补贴来抢夺市场份额和用户资源。但双向补贴并不能带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强化用户的依附力。当行业补贴下行、网约车规模与用户增长曲线变缓之时,行业必定会迎来战略转型阶段。从行业趋于回归理性的角度看,新规的出台或许能倒逼出行平台的提前升级。
网约车司机: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新规一出,有个群体的命运也急转直下,那就是网约车利益链上不可脱离的一环——司机。按照新规要求整顿,必然有一大批司机将失业,而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社会底层的外来务工者。
共享出行的平台曾承载着多数人的“大城市梦”,如今多少掺杂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
新规“限人”:
新规明确,网约车驾驶员应具有本市户籍。
新规“限车”:针对车辆轴距,北上深均要求燃油车辆不小于2700mm,新能源车辆不小于2650mm。
车龄规定:要求取得行驶证未满1年。
车辆规定:均要求本市车牌。
传统出租车:一场与网约车的博弈之战
一些出租车司机袒露,网约车补贴力度大使得去年很多同行转投专车平台,用户选择网约车出行的多了,直接导致出租车空驶率变高、份子钱不变的前提下,司机收入日渐减少。
新规中对轴距和车龄等方面的规定,核心目的是将网约车往高端出行靠拢,提高网约车门槛,为的是与政府主管部门管控之下的出租车行业形成差异化服务,避免对出租车造成直接的冲击。
随着大量的不合规网约车退出市场,客源将再度转向出租车市场。政府在倡导市场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多层次出行需求,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性。
中国获得垄断牌照的出租车公司有数千家、上百万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是个抱团的群体。网约车新政背后总能看到出租车行业既得利益者和垄断者的影子。此外,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利益链上还涉及到地方政府和出租车的指定车辆制造商。博弈之争牵连到的是数千亿市场的利益。
传统出租车公司是从政府主管部门获取运营牌照,司机与出租车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向其购买营运性质的出租车及对应的运营牌照。由于牵扯到有偿使用问题,“份子钱”成为制约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司机的挑客、宰客、拒载、服务态度恶劣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约车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满足了老百姓打车难、碎片化、体验化的出行需求。专车新规的实施,将进一步抬高网约车的准入门槛。至于网约车的管理会不会重蹈出租车的覆辙,也不是不可能。毕竟,网约车实际上已经纳入了出租车体系,不排除之后趋同的可能。
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微妙平衡
网约车从本质上解决了出行难和资源闲置的问题,之前赋予了网约车合法身份,这是民心所向,可如今各地方的细则设限似乎又有些矫枉过正,政府究竟用意何为?为了拯救垂死的传统出租车行业而转向打压“互联网 ”下的移动出行领域?
网约车和出租车、传统业态与新媒体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最终实现更多业态的融合,这或许是新政制定的初衷。政府的限制干预,是不想让网约车这颗子弹肆意飞太久,否则未来治理的成本将会变的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