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近期连续多起电信诈骗案,对银行柜台、atm转账、第三方支付等多种结算方式,均出台相应规定,加强管理。
有趣的是,《通知》一出,舆论关注焦点立刻落在“第三方支付”上。而被讨论最多的,是“12月1日开始,每人只能各留一个全功能支付宝和微信等“ⅲ类”账户”,以及支付宝、微信等的转账限额可能进一步限制,累计转账笔数也需要事先约定。
互联网金融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已使阿里旗下的支付宝、腾讯旗下的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它们迅速扩大的交易规模及其野蛮生长的基因,也使其处境异常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引火烧身。这已经不是央行“师傅”第一次念起“紧箍咒”了。
长存的紧箍咒
这次的《通知》距离上一个“最严新规”实施仅隔了三个月。
早在今年7月1日,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就被限额,一年20万元的支付额度,虽然对大多数普通人没有过多影响,但的确冲击到了一些经常进行大额转账的人——想要大额,必须回银行。
而这一次,限额之后又限交易次数,显然已经将影响范围扩大到大多数高频使用者。就最新的《通知》而言。对于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来说,它们将面临的麻烦,远不止这些。
有界限的自由
在支付宝刚刚诞生时,马云曾声称,“随着支付宝的普及,有一天,支付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银行”。这个断言显然为时过早了,毕竟,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绝不会被掌握在某一家公司手里。
在《必然》一书中,凯文凯利如此阐述“货币”的特殊性,“现代文明的几乎每个方面都已经开始变得扁平化,除了其中一个方面——货币,货币制造是留给中央政府来最后负责的工作之一”。
这或许解释了互联网金融为何总是如履薄冰。
在发展初期,政府对电子商务监管的确相对宽松,互联网能够带来诸多经济利益,但网上支付始终是禁区。
直到2011年5月,支付宝、财付通等27家公司才获得了央行签发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效期五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队的银联商务等公司也加入了这场竞争。
而后,今年五月份首批牌照到期,但直到今年八月,这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才拿到下一个五年续期。在它们裸奔的三个月中,人民银行对这些机构进行了严格的核查工作,可见其谨慎和小心翼翼。
原因显而易见,这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自创体系绕过银联直连银行,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连接几家、几十家甚至过百家银行,不仅接口重复,而且开设多个备付金账户,关联关系复杂且透明度低,从某种意义上看,第三方支付机构各自构建支付清算体系,却游离在现有金融系统之外。
因此,除了近期的“通知”,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第二个五年,这种“自由”显然要受到更严格的控制。
此外,据财新等媒体报道称,央行正牵头成立线上支付统一清算平台(业内简称网联),具体方案已基本形成。
何为“网联”?其全称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指要为支付宝、财付通这类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共有的转接清算平台,受央行监管。
可以预见的是,网联一旦建成,意味着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的清算模式将被切断,理论上也将不再享有对沉淀资金的支配和收益权,回归支付和清算独立的业务监管规则,这也是国际支付行业通行的风险管控标准。
下一个“紧箍咒”会在什么到来?估计不远了。